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

完美的追求

信報 - 2009年1月22日

完美的追求
陶國璋
柏拉圖式的愛(Platonic love)這個名詞源出自柏拉圖對話錄的《會飲篇》。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,宣示了哲學家的愛情觀。他將愛神維納斯分為天上地下。地下的,即俗世間的愛戀,重視肉體的愛,而天上的維納斯只愛靈魂界的理型:愛美,愛勇氣和愛智慧。
對柏拉圖來說,俗世間的愛情,只是肉慾追求,貪新厭舊;俗世之愛如名、利、權、勢、位,總是流蕩不定,亦永無滿足,所以是幻象;理型(Idea)或譯作理念,是完美而純粹的存在,它不屬於現實世界,只有內心純潔而能捨棄俗世之愛者,才會感受到理型的存在。
理型的本質是純粹性,它使人屏息靜氣不敢仰望,感觸界的事物只能自慚形穢地去模仿,去分享它,去參與它。
凡是追求完美的人,或多或少都帶有點藝術氣質。理型因為是超脫的,不涉凡俗,所以顯出特有的美感情調,天才型的人物大多處於高度的亢奮狀態,鄙視現實的名利,自覺要與俗世決絕,並且感觸到人間世的殘缺、醜陋,不完美性,然後在極度的失望中,驀然發現完美理型在內心燃燒,內心所激起的「愛」,願意義無反顧地,一往向上而邁向於它,這就是真正的「哲學」。
但是在現實中,所有的完美主義者卻有求不得之苦。因為心境向上求索之同時,必然伴隨着一種潔癖感,不願與俗同流。所謂潔癖感,即心靈要求絕對的純潔,絕不能滲雜任何污點。一般人並不容易了解這種心境,只以為他們孤傲不群,脾氣古怪。實則歷史上,偉大的音樂家、藝術家以及文學家都有此種潔癖傾向,不能投入世俗,不甘於平凡。
唐君毅先生對完美主義有深刻的同情與批判。在《人生之體驗續篇》中,唐先生認為真正向上以求升到真美善神聖世界的人,首先必會體會到理想與現實間有一度鴻溝。因為任何絕頂聰明的人,亦不可能把真善美的境界,一眼全幅望透。人的開悟,實際上只能一時開悟某一方面,掛一漏萬,其他永恒而超愈的領域,個人無法洞悉得盡。
世界無盡無窮,一切的真理,皆可隱藏另一真理,一切美的境界之外,有其他美的境界,善德亦是無窮的,例如不同宗教的神聖境界即使互相交通,亦有各種不同的高明程度。
表面上,一些尋求理想者,不必為溫飽操勞,但心靈上下求索的艱苦,亦是無法為外人道的。傑出的藝術家,要將他們在世界所感觸祈得的表露出來,以流落人間,供後人享受,後人崇敬;但在創作當時,他們的精神卻常是極端寂寞而不被了解的。人在這個世界中匍匐前行,不斷尋求理想,直向上看,又總是前路悠悠,隨時可以覺得日暮途遠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