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

達爾文進化論


今年是達爾文誕生200年,最近很多報刋文章談論他的進化論。
我沒有宗教信仰,以我的智力一生也答不道:從何而來、將往何處?信仰造物主的人,便不需理會進化論。

但我一直覺得進化論指人由猿猴進化而來這一講法有一個大缺陷:點解5000多年來人類文明沒有記載察覺到有猿猴進化成人 ? 難道祇有一批猿猴同時變了人?沒有第二批、第三批、第 N 批慢慢進化成為人類?

以我的逆向思維問:點解唔係人類退化成為猿猴 ?



下文傳載自昨日信報:


進化論影響力至今不衰
一八三五年,二十六歲的達爾文搭乘英國皇家海軍的「小獵犬號」(HMS Beagle)雙桅橫帆船來到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(Galápagos)時,他並未過多留意那些如今與他名字密切相關的鳥類,他甚至錯誤地把一些小鳥當作蠟嘴雀(grosbeak),其中就包括如今的「達爾文雀」(Darwin's finche)。回到英國後,鳥類學家兼畫家約翰.古爾德(John Gould)為「小獵犬號」帶回的鳥類標本製作詳細圖解時才發現,達爾文眼中的「蠟嘴雀」,其實屬於不同的雀科種類。


強調自然選擇力量
從古爾德的工作中,達爾文這位自學成才的博物學家逐漸明白,雀科鳥喙的大小是經過幾代改變,才得以適應不同島嶼上植物種子和昆蟲的體積差異的。一八三九年,達爾文回到英國後,發表了《小獵犬號航海記》。他在書中寫道:「看見在這樣一小群有著親密關係的小鳥中,居然存在這種漸變特徵和結構上的多樣性,任何人都可能會想到,它們是由這座島嶼上最初的幾隻小鳥發展而來的—同一種群的小鳥經過不斷『改良』形成了不同的發展『終端』。」
大約二十年後,達爾文將他的所見所聞,以及對雀科鳥類適應不同島嶼環境方式的理解,整理成為一套完整的進化理論,着重強調了自然選擇的力量—正是它確保優勢性狀能在種群內代代相傳。多年來,雖然科學界和宗教界的批評家們總在批判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觀點,但這套理論卻像一把鑰匙,開啟了一個似乎永無止境的研究領域。直到今天,生物學家仍在尋找能合理解釋自然選擇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發揮作用,以及如何影響新物種形成的實驗依據。
十九世紀以來,達爾文進化論是首個能經受科學界嚴格檢驗的理論。當代科學家配備有精密攝像設備、高性能計算機和DNA取樣工具,與當年「小獵犬號」上的設施相比,可謂天壤之別,而他們的研究也證明了達爾文理論的正確性。
達爾文進化論與相對論、量子力學等其他重要理論體系一起,構成了現代科學的支柱。正如哥白尼推翻「地球中心說」一樣,達爾文理論否定了人類主宰自然世界的說法。

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
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阿亞拉(Francisco J. Ayala)用「沒有設計者的設計」生動地解釋了自然選擇學說,同時一語雙關地嘲諷了某些神創論者對進化論的刻意抹煞。
阿亞拉在二○○七年寫道:「達爾文徹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:他為生物學帶來全新概念,將自然世界看作一個運動中的有序物質體系—人類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,就可以解釋這個概念。」

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一百五十年後,他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仍然顯著影響着當今世界:世界上的眾多學術著作都由《物種起源》衍生而來。這些「遺產」也反映了過去一個多世紀裏,進化論經歷了怎樣的巨變:早期理論已與基因科學融為一體。對於達爾文和他之前的科學家而言,基因科學或許是個超乎想像的研究領域。
資料來源:新浪科技網

沒有留言: